针对此事,南方周末评论文章指出,成年人应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当事女生既然发了文,就应坦然接受网友的批评。这篇长文本来只是校园网上的一篇“心情故事”,或者说社媒空间里的“心情说说”而已。本来,这种“吐槽”“恶语相向”如果只是“分组可见”抑或“私人空间说说”,也不算是个事。虽然武大“表白墙”已删文章,但既然其偶然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有了公共讨论的价值。
据官方介绍,宣介活动中,嘉峪关市优厚的引才政策和丰富的岗位选择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多个专业的求职学生纷纷驻足了解咨询。近200余名学生参加此次宣介活动,许多应届毕业生现场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并同工作人员详细交谈,了解专业需求和岗位条件,寻找心仪工作。同时,现场工作人员为广大学子发放了嘉峪关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十八条”、嘉峪关市2024年人才引进岗位简表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人才福利待遇、重点人才需求等相关情况,为高校学子提供精准就业咨询服务。目前,嘉峪关市2024年集中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已报名1615人,资格初审通过663人,在华中师范大学现场签约公费师范生2名。
根据有关规定,选调工作按照笔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拟录用人员,甘肃省委组织部根据有关单位选调需求统筹安排工作单位。新录用选调生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正式办理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备案并进行任职定级;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近日,澎湃新闻从嘉峪关相关部门了解到,武汉大学选调生顾某此前确在嘉峪关某部门工作,今年4月份她本人申请取消录用资格,组织已经批准。对于顾某发布的相关文章,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关注到,对此也已处理,但具体处理情况不便答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4月19日至21日,“才聚雄关·筑梦未来”嘉峪关市2024年集中招才引智活动走进武汉,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专场引才宣介活动。
2023年7月,按照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23年选调生拟录用人员相关工作的要求,嘉峪关市委组织部对该市2023年选调生拟录用人员予以公示。这份公示信息显示,顾某,女,汉族,武汉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拟录用至市直部门单位工作。
在上述文章作者看来,分配地偏远并无大碍,从基层干起也并无不可。决定青年能不能在基层“扎根”的因素,从来都不是物质,而是为群众服务的情怀,奉公办事的精神,以及建设祖国的热忱。
九游app官网下载根据《南方周末》和红网评论文章,在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网络公开文章里,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对选调分配的地点——甘肃嘉峪关不是很满意。虽然没能留在家乡兰州,历经导师的劝说、父母的鼓励、一度放弃之后,顾某还是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随之流露出懊悔、不甘的情绪,乃至于对嘉峪关“恶语相向”。“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等表述也引发网友反弹。
红网评论文章表示,应知,选调生对于许多人,仍然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岗位。上岸成为选调生,不是觅得了一个铁饭碗,也不是图一个轻松安逸。外出经见了世面,更应该抱有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情怀和抱负,而不是见惯了繁华之后就厌弃乡土。西北天地广阔,对于青年来说大有可为,当事人又何必抱着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心态感慨自己命途多舛?退一步讲,嘉峪关确实比不过一些大城市,可就算认为分配地“边贫地瘠”,当事人更应该去为当地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分配地建设得更好。不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对分配地“口出恶言”,不但打击了其他选调生、公务员的热情,也影响了旅游城市嘉峪关的形象。
该文认为,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当事女生的心态,也像极了古代那些“求官不得,心怀怨怼”的新科举人进士。这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文人风骨”“学术骄傲”,只能称之为某种“怀才不遇”而勉为其难“向下兼容”之后的牢骚话。但现代社会毕竟不是古代,社会大众需要的公职人员不应是古代仅靠“科举功名”的人。公职人员如果从小到大都在学校里,毕业之后就进入政府机关,没有工作经验也不能很好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的话,那么就不仅很难做好公职,对公共服务的精神也缺乏认同。以这起事件为例,当事女生通篇都没提到“应该怎么做好选调生”,而是呈现出某种汲汲营营的投机心态。羌笛何须怨杨柳?嘉峪关市“所招非人”恐怕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顾某所在单位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顾某是被取消录用资格的,现已不在嘉峪关市工作。这名工作人员谈到,印象中,顾某来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因为接触的时间不长,对其为人处事也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