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欧体育APP
中欧体育APP会上,有记者提问:有台湾高中生日前受访表示,考试中只有一两道题涉及中国史,还有学生不知“中国史是什么”,引发两岸网民热议。有台湾学者痛批民进党当局“台独课纲”让台湾学生“仇视、鄙视大陆”,应马上停止实施,迅速设计新课纲。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陈斌华表示,民进党当局为谋求“台独”,大搞“去中国化”。所推出的所谓教改政策和“台独”课纲,刻意歪曲中国历史,妄图割断两岸历史连结,不仅剥夺台湾青年学习本民族文化、了解本民族历史的正当权利,荼毒台湾年轻一代,让台湾同胞成为精神和文化上的无根浮萍,体会不到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自豪感、幸福感,也煽动两岸敌意、破坏两岸和平,为台海形势紧张动荡种下祸根。这样的“台独”课纲是不折不扣的“毒课纲”。岛内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纷纷疾呼应拨乱反正。我们相信台湾同胞总有一天可以拥有一个正确的课纲。
中欧体育APP广西着力做好强产业这篇大文章。始终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形成冶金、汽车等10个千亿级的工业产业和食糖、水果等6个千亿级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一万家,把高质量发展的家底持续夯实。
广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每年八成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壮乡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广西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连续20年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东盟连续24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在全国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两地”之一,就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投资、贸易等各方面不断提升便利化水平。“两地”之二,就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全面融入大湾区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广西全力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呵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稳居全国前列。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蓝天立强调,在新征程上,广西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力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好作品产生在跃动的时代脉搏里、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像《山海情》,创作团队“扎”在戈壁滩上,从一村一镇、一家一户“写”起,“写”出了连接闽宁、贯通山海的中国梦,“写”出了脱贫攻坚的时代主旋律和大气象。生活是辽阔的也是细腻的,是静水流深也是波澜壮阔。怀一颗真诚的艺术之心,观照人生百态、深入生活本质,摹写社会实践、讴歌人民奋斗,这正是剧集火爆“出圈”的密码。
文以载道,歌以咏言。好作品总是为人民而作,契合群众精神需求,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小说《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说:“我从未在感情上和劳动大众及他们的生活脱节。”电视剧《人世间》能让“全家人都爱看”,就在于剧中三代人的故事,让观众重温了新中国走过的奋斗路。剧中一个个人物,都是从历史中、生活中“走”出来的真实的人、感性的人。人们从人物的情怀和梦想、道义与担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让作品富有审美意味。好作品是创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有没有感染力,关键就在于创作者是否读懂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精神需求。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发展,观众的审美意趣也在更迭。既要守正,遵循文艺创作普遍规律;又要创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叙事手法、视听表达等多个维度中寻变量,作品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短短8集,以长镜头、高画质的方式让观众“无损”感受到阿勒泰的人文风情,艺术共鸣由此而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主题,伴随如诗如画的风光和质朴有趣的故事,仿佛初夏的微风吹拂进观众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中欧体育APP文艺作品的好品质从哪里来?如何让好作品层出不穷?透视《我的阿勒泰》《山海情》《人世间》等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国产影视剧,回眸近年来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辉煌历程,不难得出一些深刻启示。
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彰显独特价值。其一,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了文明传承的深厚滋养。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样态、新的面貌,不仅是中华文明灿烂成果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记忆延续的重要载体,使人们以可触、可及、可感的文化形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二,历史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中国智慧。其三,历史文化遗产是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主动、推动文明创造的不竭源泉。中华文化以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基础,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鲜活动力,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其四,历史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比如,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增强文明互鉴交流,有助于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考古热”“文博热”“非遗热”持续升温,让我们在还原历史中走近历史,在文化浸染中感知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科技发展赋能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开启深海考古、边疆考古展现多元文化,打卡文明遗迹、文化遗址成为旅游新风尚,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宝贵资源。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洹河之畔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四川新地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等都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新名片。方寸之间,穿越山海,跨越古今,一览千年。端午假期,北京推出6条“漫步北京——北京长城古迹主题游线路”,长城主题大型情景剧《梦华·长城》以沉浸式演出结合高科技表现手段,带领观众领略长城文化。文创产品纷纷“出圈”,故宫日历、丝路手信、“马踏飞燕”主题文创、三星堆面具冰激凌备受追捧,成为“文博热”的生动缩影。文化节目“圈粉”无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云赏敦煌》《唐宫夜宴》等精彩纷呈,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此外,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历史场景虚拟性再现,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以更加真实的代入感、参与感和体验感推动了文化传播模式迭代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新技术、新风尚相遇,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面向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创造中的独特作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丰富中华文明的未来图景,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切实增强文明认同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创造文明新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将以新的形态展示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生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中欧体育APP作者:杨彬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传承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与文化产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宝藏与重要基石,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的回信中指出,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报道,活动期间,全国文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